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专业3篇)

| 我的文库

教学内容:

在教材第8页的例4、例5以及“练一练”和练习二的第1、2题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倍”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通过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准备圆片数个,例5的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作,导入新课

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学生动手*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思考:1倍该怎么摆?

提出问题: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几个?

完整地描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进一步练习: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

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学生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学生**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学生*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抱歉,还没完成。以下是继续部分:

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这样的教学过程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际*作和思考,学生将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并能在应用中灵活运用。

《认识时间》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一、 复习引入部分

1. 增强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用更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导入,例如: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片,图片中包含不同时间的钟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是几点钟,并提问:“你能说出这些时间与你的校园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设计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小游戏,例如“我说你做”,教师说出一个整点时间,学生根据时间做出相应的动作,例如8点做早*,12点吃午饭等。

“你是怎么知道现在是8时几分的?8时和几分分别是怎么看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引出“时针走过数字8,分针指着1是5分”这样的初步认识。

“如果分针没有正好指着数字,而是在两个数字之间,我们又该怎么读时间呢?” 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

二、 新授部分

1. 时针与分针的关系:

在学生观察钟面后,可以设计一些更有针对*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时针和分针的关系,例如:

“钟面上有哪些指针?它们的长短有什么不同?分别指着什么方向?”

“仔细观察,当分针走完一圈,时针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吗?”

在进行“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的教学时,可以借助教具或课件演示,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可以先拨动分针走一小格,并停留几秒,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长短,再逐步增加分钟数,引导学生观察分针走过的格数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在区分时针和分针时,可以增加一些练习题,例如判断对错,连线等,帮助学生巩固对时针和分针的认识。

2. 认识1时=60分:

在拨动钟面演示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每次拨动后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例如:“分针走了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两圈,时针走了两大格”等等,帮助学生建立起1小时与60分钟之间的等量关系。

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1小时=60分钟,例如播放一段1分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长短,然后提问:“如果连续看60个这样的视频,是多长时间呢?”

3. 几时几分的读写:

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例如:

看图读时间:提供一些不同时间的钟面图片,让学生读出时间并写下来。

听时间画钟面:教师读出时间,学生根据听到的时间在钟面模型上拨出相应的时间。

生活中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并尝试用“几时几分”来表达。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 练习部分

1. 形式多样化,提高练习趣味*:

可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例如:

“时间小侦探”:在教室里藏一些写有时间的卡片,让学生找到卡片并读出时间。

“时间接龙”:一个学生说出一个时间,下一个学生说出在这个时间之后几分钟或几小时的时间,以此类推。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些互动游戏,例如: “时间大比拼”、“时间连连看”等,将练习融入到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

2. 注重生活化,强化应用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题,例如:

根据小学生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

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完成一项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做作业、看动画片等,并进行比较。

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例如:

提醒家人按时吃饭、睡觉。

自己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

总之,在小学数学“认识时间”的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的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比万大的数,进一步掌握“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的计数单位及其相邻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各计数单位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识别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已知的数。

进行数数练习:从689数到712,从420数到540等。

讨论生活中见到的较大数。

展示图片,介绍如*市人口13819000,课题为“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使用计数器,每千一千地数,询问10个一千的总和。

每十个十个地数,询问10个一万的表示方法。

理清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占位和计数习惯。

三、巩固新知:

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分享生活中使用万以上数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