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总结(优质3篇)
实施新课程标准已经两年多了。如果说20xx年暑假的短暂培训是对新课程最初的认识,那时的印象完全是理论*、抽象*、幼稚*的。然而,对新课程的真正了解是通过实践和摸索得到的。在教学中,我们更加强调方法和过程,而非结果;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原始的单一接受*学习转变为研究*学习、参与*学习、体验型学习和实践*学习等,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环境摆脱了原始的陈旧、刻板、封闭,进入了一个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新天地。
在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教学方法,现在将这些方法与大家分享并请教。请您指正。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中的第三节是关于地图的。我提议同学们每人回家找一幅地图,形式不限。然后分组选定一幅地图进行研究,从地图的三要素到所涉及的地理事物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探究,并撰写研究报告。最后,在研究*学习结束后,请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在这个巧妙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培养了基本技能,并且提供了新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获得了新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地理学的应用*。整个研究学习过程弥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中的第一节是关于大洲和大洋的。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设计了一个辩论会,主题是:“地球的名称应该是‘水球’还是‘地球’?”让学生提前收集相关知识资料,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地理课堂变成了一个辩论的海洋,学生们充分展示了自己,而教师的工作则是注意点拨、教育学生有理有节,并适时担任辩论主持人的角*。有趣的是,辩论的结果是支持“水球”这一观点的一方获胜。胜利的原因首先应归功于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丰富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其次,这也符合初中一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特征的特点。
在这次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个*,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在课题研究中产生了许多创意,以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为了学生们最大的乐趣。
第三章:
大气与气候中的第一节是关于多变的天气。在这一节课中,我们设计了一个“今天我当天气预报员”的活动,创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此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2005年西安空气质量评估报告”,紧密结合当今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第四章:
大气与气候中的第二节是关于气温和气温分布的。在探讨气温分布规律时,我们并没有直接给出海陆热力差异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回忆夏天游泳池中水温和地面温度的变化,让他们自己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逐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创设了一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和辩论,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过程。
像这样的方法有很多,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因此,我们设计了每节课结束时的“课程收获分享”环节。在评价时,我们也要注意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抱歉,我之前的回答只完成了一部分。让我继续帮您完成。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评价。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备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
第2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包括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涵盖了海陆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各大洲的分界线三个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教材展示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和“水球”这两个称谓的来源。
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系统介绍了全球陆地被划分为七大洲的原因和依据。通过“图解”,学生能够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界线,并对各大洲的地理轮廓有直观的了解。关于四大洋,教材阐述了地球上的海洋如何被陆地分割、又如何相互联系,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大洋、海、海峡等基本概念。
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像清晰地呈现了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洲的位置和边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球和地图知识,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初步基础。这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助于他们提高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实际参与来培养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理解能力,引导他们利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全球的海陆分布,掌握海陆面积比例。
能够使用地图辨认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同时能在世界地图上标示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能力目标:
使用地球仪和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速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师生互动活动,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开放*话题的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
识别并定义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掌握七大洲的名称和面积排序。
熟悉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排序。
难点:
对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的准确识别和区分。
第3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预习目标:
理解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地理问题。
认识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
预习重点: 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的密切关系。
预习任务:
分析人类的生产活动如何受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
预习自测题: 一、选择题:
下列体育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 冲浪——沿海地区 B. 冬季运动——东北地区 C. 登山运动——山地地区 D. 滑雪运动——高原地区
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是: A. 水稻 B. 小麦 C. 玉米 D. 大豆
二、综合题: 调查学校所在地和你的家乡群众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分析该活动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预习质疑: 探讨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家乡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预习目标: 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所需的地理环境条件。
预习重点: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预习任务: 调查和了解家乡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的地理环境条件。
预习自测题: 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条件包括热量、水分和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