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诗歌-毕业诗(精选3篇)
活动目标:
激发幼儿对老师和幼儿园的深厚情感,通过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培养幼儿的记忆和口语表达能力。
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初步学习朗诵技巧。
丰富幼儿的词汇,特别是“毕业”等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物质:录音机和自录诗歌磁带;展示幼儿园景图片、电脑和电视。 知识:回忆幼儿园生活学习的情景。
活动方式:集体进行。
重难点分析: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朗诵。 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谈话引导:询问幼儿他们准备去哪个学校上学。
二、展开
教师朗诵诗歌《毕业诗》的第一段,并表现出相应的情感: “再过几天,小朋友就要进小学,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想象一下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的场景,多么令人期待!”
通过展示幼儿园景图片,引导幼儿回忆在幼儿园三年中的经历,可以询问他们对幼儿园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共同欣赏诗歌的第二段,并与幼儿分享他们的想法,看是否与诗歌中的描述相符。
引导幼儿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欣赏诗歌的第三段。
全文欣赏《毕业诗》,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
三、结束 集体唱歌曲《老师再见了》,最后再次欣赏诗歌《毕业诗》。
刘禹锡《竹枝词》古诗欣赏2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他在传世作品中创作了总计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而以下所展示的两首为其中之一。首篇描绘了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境,她深爱着一个人,却尚未得知对方的真实态度。因此,她心怀希望,又抱有疑虑;欢喜与担忧交织在心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刘禹锡《竹枝词》古诗,欢迎大家品味阅读。
《竹枝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全文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前言】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总共包括竹枝词十一首,分为两组。第一首诗刻画了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深深地爱着一个人,却迷惑于对方的真实感受,既怀有期待,又抱有疑虑;既心生欢喜,又难免心存担忧。诗人通过她独特的视角,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体验。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称《竹枝》。最初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了新的歌词,以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为主题,广泛传播。后来的诗人们也以《竹枝词》为题,表达爱情和乡土风俗。这类诗歌的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中有记载:也写作“情”。
【翻译】 岸边杨柳青翠,江水平静,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歌声。就像东边的天空中太阳升起,西边却下着蒙蒙的小雨,虽然说是没有晴朗的情感,实际上心中仍然有着明朗的爱情。
借助背景 鉴赏诗歌3
鉴赏诗歌时,理解诗人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诗人在特定时代、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心灵映射和思想表达。通过深入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思想信仰等方面的背景,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蕴。
首先,诗歌的思想感情常受诗人所处时代影响。例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如《永遇乐》和《武陵春》,反映了她身处动荡战乱年代、个人生活遭遇的深情感慨。她的词语言婉约而深沉,既有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也有对个人命运起伏的感叹。通过她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体验,这种情感的表达恰恰是她所处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其次,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深受诗人背景的影响。比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在田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如“榆柳桃李”和“黄昏狗吠鸡啼”,展现了他向往自然、追求宁静的生活理想。这些景物的描绘不仅是对自然的感知,更是对官场生活的反衬和对个人内心深处向往的映射。相比之下,李煜的词作如《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则透露出皇帝身份下的囹圄之感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表达。
最后,诗歌中的典故和引用也常依托于诗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通过对赤壁战役及其历史人物周瑜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怀古类诗作品,不仅是对历史情节的再现,更是对诗人内心世界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
综上所述,要深入鉴赏诗歌,不仅要理解诗歌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更要通过诗人的背景来探索其作品的深层含义。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诗人心灵的写照和时代精神的凝结。只有通过全面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思想信仰,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解读和把握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上一篇:春天的秘密
下一篇:写友谊的排比句子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