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对话(优秀3篇)
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真情表达与个*发展
课程教材研究所顾振彪老师在谈到新课标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时,指出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注重发展学生个*,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28条阶段目标,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真实表达自我,展现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感情真挚”。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鼓励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感情真实”;第四学段则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要求一脉相承,都指向了“真实表达”这一核心。
“真实表达”并非一个新提出的概念。老一辈语文教育家也曾反复强调,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的作文逐渐沦为了模板化的产物,失去了真情实感,更谈不上个*与创造力。新课标正视了这一问题,并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感受、表达真实情感,来扭转这一现状。
对学生而言,写作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精神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他们在作文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批判,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完善自我。作文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是他们记录生命体验、展现个*魅力的空间。因此,在作文中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不仅是写作训练的要求,更是人格塑造的需要。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作文“说假话”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作文充斥着虚假的情感、编造的故事,毫无真情实感可言。1998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就曾出现过大量“千人一面”的虚假作文,反映出当时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课标倡导“真实表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文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是为了表达自我。只有当学生愿意在作文中袒露心声,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在写作中获得成长。同时,新课标也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这表明“真实表达”并非排斥想象力,而是强调在真实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
总而言之,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强调“真实表达”与“个*发展”的结合,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真实地表达自我,展现个*,并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创造,最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课桌椅的对话2
“叮咚咚...叮咚咚......”明明的小闹钟响起美妙的旋律,把他从美梦中唤醒。他不耐烦地坐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窗外太阳刚刚升起,他觉得可以再睡一会儿,但看到日历上写着五月二十一日,他突然想起今天轮到他值日了。
明明迅速穿上校服,背上书包,匆匆忙忙赶往学校。路上寂静无人,只有清洁工阿姨在默默地扫街,几乎没有车辆经过。马路两旁的大树郁郁葱葱,偶尔传来小鸟清脆的歌声,但明明匆忙之中无暇欣赏。
抵达学校后,他急忙跑向教室,生怕错过值日的时间而被老师责备。进入教室,他放下书包,拿起标志,准备开始值日。突然,他听见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吓了一跳。他惊讶地发现声音是从103教室传出来的。他探头一看,透过玻璃窗,只见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仿佛在对话。
桌子板着脸说道:“我的小主人真是不像话,每次折纸用完胶水都留在我的面板上,不擦干净,弄得我一片狼藉。”椅子也跟着抱怨道:“是啊,他上课时不停动,有时还拿我撞人,真让人伤心。”
明明实在听不下去了,小心地打开门,桌子和椅子立刻闭上嘴,紧张地看着他。他仔细查看桌子上的痕迹,果然发现了深深的胶水痕迹。他从口袋里拿出湿巾纸,仔细地擦拭,良久,桌子终于焕然一新。
这时,椅子轻声说:“我的四条腿有点松动,能帮我看看吗?”明明笑了笑:“当然可以!”他检查了一下,发现确实有点松动,但他不会修。他灵机一动,跑去学校办公室找维修人员。
回来时,桌子对椅子说:“这个孩子真好,比我们的小主人还细心。”椅子点头称是,还没等说完,维修人员就赶到了。他们修好了椅子的腿,明明感谢维修人员的帮助。
维修人员笑着说:“你是个懂得爱护公物的好孩子。”明明谦虚地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维修人员离开后,桌子和椅子都露出了笑容。
明明决定利用今天的值日机会,通过一封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宣传爱护公物的重要*。从此,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更加珍惜和爱护校园里的每一件物品,成为了文明的好孩子。
从那天起,文明举止成为了校园里的一种风气,每个人都努力做到细节上的文明,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美好。
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3
假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此课程的结构由三条轴线、四个方面架构而成。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生活*2.开放* 3.活动*。” 其中“活动*”提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心得体会gzzongjie/xdth/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二、《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
上一篇:放朋友鸽子的道歉信
下一篇:春节家宴菜谱之蒜蓉蒸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