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离骚》(实用3篇)

| 我的文库

长长叹息遮掩了眼泪,悲哀着民生的艰辛; 我虽然喜欢打扮束缚自己,但白天忧愁,夜晚变迁; 用艾草作巾带,用牵牵草作腰带; 这是我喜欢的事情,即使冒着千难万险也不后悔; 众女嫉妒我修长的眉毛,说我喜欢淫乱; 社会风尚固守巧匠之道,违背常规却改正; 抛开绳墨的限制去追求曲折的道路,竞相效仿周围的典范; 悒郁的城邑将我束缚住,我独自陷入这困境; 宁愿面对死亡和流离,也不忍受这种境遇; 像鹰鸟一样不合群,从前世起就是如此; 世间何人能完美无缺,谁又能异途相安; 屈从心志,忍受责难与谩骂; 坚持清白直至死亡,是历代圣贤所推崇的; 悔恨自己未能察觉道理,但我仍在期待回头归来; 回到自己的车辙,重新踏上旅途; 步行在兰草丛中,奔驰于香草丘陵直至停歇; 前进却不越过界限,退后将重新拾起最初的装束; 用芦荷编织衣裳,收集芙蓉制作裙裾; 虽然不了解其中的深意,但只要我心所向,就信任这美好; 高高的冠冕摇曳生姿,长长的佩饰闪烁光华; 芳香与湿润交融,唯有明亮的品质从未减损; 忽然回首四方荒野,将去探寻; 佩戴着缤纷的华丽饰物,芬芳馥郁无比; 每个人生活中都有所乐,而我独爱修身为乐常; 虽然身体已逐渐老去,但内心依旧坚定不移。

离骚课堂实录2

《离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结构,情节分明、脉络清晰,其言志和抒情完美融入叙事过程,与情节发展的具体阶段密切结合,产生强烈的悲愤倾诉效果。以下是yjbys小编分享的离骚课堂实录,更多资讯请点击(/wenxue)。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离骚》

[教学目标]

读通诗句,把握诗意。

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读通诗句,把握诗意。

[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师:《史记·屈原列传》中提到“屈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这里的“离”通“罹难”的“罹”,表示遭受、遭遇。《离骚》中究竟遭受了怎样的忧愁,诗人又是怎样对待这一份“忧愁情结”,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离骚》的节选部分。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遇到生字和不理解的句子随时提问,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基本上读通了诗句后,教师要求全班齐读全文。

师:大家刚才把课文朗读了一遍,读得很整齐。然而,有几个字的发音读得不准确,“摄提贞于孟陬兮”中的“陬”应该读“zōu”,“朝搴?之木兰兮”中的“搴”应该读“qiān”,“?”应该读“pí”,“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中的“謇”读“jiǎn”。(教师边说边板书)这几个字现在用得比较少,大家读错也是情有可原,但我们今天学了它们,以后再遇到时就不陌生了。接下来,请大家将这些字分别齐读三遍,以加深记忆。

学生齐读。

师:大家刚才齐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什么句子的特点?

生:有,句子很整齐。

生:我还发现一个特点,“兮”字使用频繁。

师:大家真是用心观察。《离骚》是楚辞文体的代表作品,而楚辞是古代楚国的民歌。楚辞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运用“兮”,有时放在单句句中,有时放在单句句末,《离骚》的节选部分都将其放在句末,它是一种语气助词,表示停顿和舒缓的语气,同时具有抒发感情的作用。

课文中主要采用七字句或六字句,句式整齐,气氛磅礴。那么,这样的诗句应该如何朗读呢?一般来说,根据句子的意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七字句或六字句每句读两拍或三拍。例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请同学们根据我范读的节奏再次齐读课文,要求准确把握节奏,传达出诗人的语气,进一步体味这首诗的意境。

学生齐读。

师:这一次大家读得比第一次好,把握了节奏,也表达出了诗人的感情。赏析一首诗首先要理解其基本意思,刚才大家已经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通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基本意思有了了解吗?

学生表情茫然,有的*,有的嘀咕“不太理解”。

师:看样子大家在某些词句上还有疑虑。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生:“朕皇考曰伯庸”和“皇览揆余初度兮”两个句子中都有一个“皇”,前面的“皇”课文下的注解是“大”,后面的“皇”没有解释,它的意思和前面一样吗?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皇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美称,而后面的“皇”实际上是“皇考”的省略形式,也就是他的简称。

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师:很好的问题。在这里,“迟暮”是指逐渐衰老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担忧美好的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生:课文第二段为什么写那么多关于香草的内容?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这个问题涉及到《离骚》在选用意象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将在后面专门讨论这一点。有没有其他在语言理解方面的问题呢?

生:“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是什么意思?

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夏桀王、殷纣王多么猖狂放肆,只因为他们走的都是邪路,所以才会步履艰难。屈原通过将这些暴君如夏桀和殷纣与前文提到的贤君如尧舜进行对比,意味着国家前途既黑暗又危险,为自己为楚王效力的忠诚奠定了基础。

生:请老师讲讲课文最后四句的意思,我们不是很明白。

师:“灵修”原本是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美称,但在这里是大臣对国君的美称,指的是楚王。这几句的意思是楚王当初已经和我有过彼此的约定,后来却反悔变心,有了新的打算。我对离开楚王并不再感到困扰,只是为国君多次改变初衷而感到伤心。还有其他问题吗?

学生沉默。

师:很好,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基本意思。接下来,我们要深入思考《离骚》的主旨。请大家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中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忧愁?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听完后进行讨论。

生: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说明诗人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师:你说得很好,先指出了课文中的诗句,然后又分析了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逐渐踊跃发言,讨论着诗中表现的忧愁情感。

通过这个深入的课堂实录,学生不仅能够读通诗句,把握诗意,还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品质。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且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课堂氛围更显活跃,学生对《离骚》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一小狗包弟教案3

【教材说明】 本文选自巴金《随想录》中的一篇散文,叙述具有浓烈抒*彩的故事。文章采用了自然流的叙述方式,段落层次清晰,过渡自然流畅,叙述、议论和抒情相互照应,时态转换自然流畅,展现了作者的深厚写作技巧。全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故事情节展现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自然。

在自然中蕴含着匠心。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通过细读文中娓娓叙述的故事,体味作者内心隐藏的情感。

挖掘本文所蕴含的思想认识价值。

小狗命运折射的社会意义。

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扭曲。

自我反省的重要*。

学习本文“形散神聚”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梗概,理清故事间的关系。 明确: 本文共写了两个故事,都是关于人与狗的故事: ⑴ 第一个故事描述了“狗对人的忠诚”。 ⑵ 第二个故事描述了“人对狗的背弃”。

三、理清情感脉络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描述小狗包弟经历的变化,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 与包弟亲密相处(快乐)──红卫兵抄“四旧”(忧虑、胆战心惊)──送走包弟(轻松)──送别后的心情(沉重)──包弟被送上解剖桌(歉疚)。 板书: (艺术家与狗:狗对人的忠诚) 快乐(相处)——忧虑(相别) 轻松(送走)——沉重(送别) (作者与包弟:人对狗的背弃)

四、精段研读

读取描述狗对人忠诚的段落,挖掘感人句子,深入体味。 让学生阅读段落,勾画出感人的句子;先默读,然后让学生朗读,体会小狗对艺术家的亲热和体贴。特别提醒学生关注描写小狗动作的词语,品味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内涵。 (同时,理解第一段艺术家与狗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

读取描述人对狗背弃的段落,勾画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诵读、体味。 (注重情感体验,根据感情变化诵读。) 首先,勾画作者与包弟亲密相处时快乐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让学生体会到快乐、融洽、轻松的情感。 其次,勾画作者因形势变化而深感忧虑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读出矛盾、痛苦、忧虑的情感。 再次,勾画作者送别小狗时由轻松转为沉重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读出由轻松到沉重的情感变化。 接着,勾画作者感到歉疚的心情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读出深深的忏悔之情。 最后,勾画作者勇于表达歉意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读出坚定、无畏的情感。

五、理解作者选材组材的巧妙 回顾板书,我们发现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相互关联,又相互对比,两个故事形成了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正是本文的“神”,即:歉疚。 我们还发现,情感变化也呈现前后矛盾,快乐——忧虑,轻松——沉重,这种矛盾的根源也正是本文的“神”,即:歉疚。 因此,我们恍然大悟,作者“自然流”的叙述下别具匠心。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明确了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引起下文的关键,还通过对比深化了主题。

六、讨论

小狗的命运折射出了哪些社会意义?

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扭曲体现在哪些方面?保持美好人*的重要*是什么?

作者通过自我反省传达了怎样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