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书活动教学设计(精选3篇)

| 我的文库

在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更是匮乏,图书馆建设、图书更新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不仅影响到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也制约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图书馆、改善阅读条件成为当地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为了响应这一挑战,生活新报与亚森教育机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共同设计了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公益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捐赠书籍、建设图书馆,并结合多种丰富的互动活动,激发贫困山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此举不仅是对社会的回馈,也是亚森教育提升品牌形象和美誉度的重要举措。

捐书活动教学设计

项目策划

活动主题活动主题定为“十年树木•万卷藏书献爱心”。

活动意义通过号召小朋友和爱心人士捐赠多余的书籍,帮助改善贫困山区的阅读条件。同时,通过此活动提升亚森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活动的延续*将使其成为亚森爱心大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策略a. 对参与捐书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设立捐赠奖项,以激励更多人参与,并同时培养他们成为亚森的潜在客户。 b. 在受赠学校组织阅读征文比赛等活动,加强活动的传播效果,同时开拓地方市场。

活动流程第一阶段(为期一个月)

设置赠书热线,并由专职人员统计捐赠者信息。

在生活新报社和亚森教育机构的各校区布置活动现场,张贴“‘十年树木•万卷藏书献爱心’感谢社会各界人士踊跃赠书”的横幅。

安排专人接待捐赠者,并准备相关小礼品以表达感谢。

在生活新报专版广告上刊登捐赠者名单,以鼓励更多人参与。

针对家庭中有中小学生的捐赠者设立奖项,包括不同等级的亚森教育基金作为奖励。

第二阶段(同期一个月)

邀请文化名人担任评委,参与“十年树木•万卷藏书献爱心”上联评选活动。

设立多个奖项,以亚森教育基金形式表彰获奖者,以便获奖者可将基金转赠亲友。

以上活动将通过持续的公益努力,不断提升亚森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捐书活动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的第六单元,他们进一步学习了万以内(三位数)的加减法。本节课的重点是在此基础上探索万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教材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估算和准确计算。这为他们在本节课学习三位数的连加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研究主题】 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发展估算能力,探索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教材来源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6—77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结合“捐书活动”,学生能够探索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进行计算。

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并进行估算的能力。

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简单问题,感受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学生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首先通过“捐书活动”这一具体活动情境进行引入。(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

观察统计表,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捐书情况的统计表,并提出与加法相关的数学问题。 例如: 建设小学的捐书情况:一年级捐了118本书,二年级捐了104本书,三年级捐了95本书。

一、二年级共捐了多少本书?*是118 + 104 = 222本书。

二、三年级共捐了多少本书?*是104 + 95 = 199本书。

一、三年级共捐了多少本书?*是118 + 95 = 213本书。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估算捐书总数 让学生估算建设小学三个年级总共捐了多少本书,然后比较他们的估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计算并交流 学生使用不同的算法计算捐书总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他们的计算方法和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计算过程 使用计算器演示计算过程,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生动演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

比较不同算法 学生从自己和他人的算法中学习,进一步探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习,加深对算法多样*的理解。】

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刚学到的连加知识解决民族小学的捐书问题,并分享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运用学习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还发展了估算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捐书活动》课堂设计3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及估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爱心。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并能运用连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统计图表

小奖品

算式卡片

商品卡片

直尺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 播放“希望工程”宣传片片段,引入捐书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了“希望工程”帮助了很多孩子,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呢?

2. 展示班级捐书照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为山区小朋友捐赠的图书,大家都很积极!其他年级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了这次活动,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捐书情况吧!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希望工程”宣传片和班级捐书照片,将学生带入到捐书活动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对学生进行献爱心的教育。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20分钟)

1. 出示统计图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问。

课件出示建设小学和民族小学各年级捐书情况统计表。

| 年级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

| 建设小学 | 118 本 | 104 本 | 95 本 |

| 民族小学 | 102 本 | 115 本 | 98 本 |

师: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预设:我知道了每个年级捐书的数量,建设小学一年级捐了118本……)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预设:建设小学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两个学校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2. 以“建设小学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为例,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列式: 118 + 104 + 95 = ?

师:观察这个算式,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学的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个算式有三个数相加。)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连加,它表示把三个数合起来算出一个总数。

鼓励学生估算:

师:在计算之前,我们先来估算一下,建设小学三个年级大约一共捐了多少本书呢?你是怎么估算的?

(预设:118接近120, 104接近100, 95接近100,120+100+100=320,所以大约捐了320本。)

探究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究竟是多少本呢?请大家开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来吧!

(学生*思考,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方法一:先算118+104=222,再算222+95=317;

方法二:先算104+95=199,再算118+199=317。)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看来连加并不难,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完成教材“练一练”第1题,进行计算比赛,巩固连加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计算比赛,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对做得又快又准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完成教材“练一练”第2、3题,运用连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到连加的例子,让我们一起完成练习,看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完成教材“练一练”第4题,理解“买1000送100”的促销方式,并计算价格。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你能看懂这个促销信息吗?

(引导学生理解“买1000送100”的含义,并计算出最终价格。)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捐书活动为情境,设计连加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加的含义,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估算、*思考、小组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进行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并再次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

五、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建设小学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 + 104 + 95 = 317(本)

方法一:118+104=222 222+95=317

方法二:104+95=199 118+199=317

……

六、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合作中主动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设计更加开放*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