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实用3篇)
与忠诚善良同行,为英雄战象送行
一、 情感铺垫,引出“战象”
孩子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那篇《与象共舞》吗?(板书:象)说一说大象都能为人们干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引出“战象”的概念)
(板书:战) 是啊,在古代,象不仅是人类的朋友,更是勇敢的战士!它们被称为“战象”。关于战象,课前你都收集了哪些资料?和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分享资料)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23课,一起去认识这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 最后一头战象 ,(板书:最后一头)齐读课题。
二、 初读感知,走进战象世界
1. 默读思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交流汇报,训练概括能力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示例:
学生1: 课文讲了一头战象在战争结束后回到了家乡,最后安静地死去的故事。
教师: 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学生2: 课文讲了一头叫嘎羧的战象,它在*战争中活了下来,后来回到了家乡,最后死去了。
教师: 说得不错,还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3: 课文讲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回到了家乡,回忆了战斗的岁月,最后安静地死去的故事。
教师: 很好!同学们概括得越来越准确了。谁能再简洁一些?
学生4: 文章主要讲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生命的尽头,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最后选择了自我终结,安静地死去的故事。
3. 初步 impressions,感受战象品质
结合刚才的初读,结合你的课前预习,谁来说一说这头战象初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忠诚)
三、 研读赏析,情感升华
1. 细读文本,标记关键词句
文章的哪些重点语句让你对嘎羧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边体会,同桌两个人都批画好了可以小声地交流。(5分钟)
2. 交流分享,深入体会战象情感
(1)聚焦“象鞍”,体会嘎羧对战斗岁月的怀念
学生1: 我从“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着,像是在跟我说话,久久地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嘎羧对战斗岁月的怀念。
教师: “一下子”“久久地”这两个词用得真好!你能结合课文来具体说一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吗?(板书:一下子、久久)
学生2: 嘎羧见到象鞍之前,可能很兴奋, 但是它一见到象鞍,“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说明它对这个曾经陪伴它战斗过的象鞍有着特殊的感情。 “久久地摩挲着”,说明它舍不得离开象鞍, 它在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教师: 说得真好!正是因为这象鞍与它一同经历了战斗的洗礼,所以在它见到象鞍之后它才一下子安静下来,它才久久地摩挲着,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表达的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大屏幕:没有“一下子”和“久久地”的句子)自己读一读,谁来说?
学生3: 去掉这两个词后,句子就显得平淡了, 没有了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我们也无法体会到嘎羧对战斗岁月的怀念之情了。
教师: 是啊,我们从这些重点词当中真切地体会到了嘎羧对象鞍的怀念,这是一头战象积淀在心中深沉的情感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这种体会练读这段话,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变颜*的词和加点的词。
(2)聚焦“凝望”“亲吻”“吼叫”,感受嘎羧对战场的眷恋
学生4: 我从“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地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嘎羧对战场的眷恋。 (板书:久久凝望)
教师: 站在这它曾经浴血奋战过的战场,嘎羧仿佛能看到什么?
学生5: 它一定是看到了当年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面, 看到了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所以才会久久地凝望着江面。
学生6: 我还从“它亲了又亲,许久,才昂起头来”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嘎羧对战场的眷恋。(板书:亲了又亲)
教师: 它为什么会对这块礁石亲了又亲?
学生7: 这块礁石一定是它当年战斗时经常看到的地方, 也许曾经有它的战友为了保护它而倒在了这块礁石旁, 所以它才会对这块礁石如此亲近。这块礁石一定是深深印在它脑海之中的。
学生8: 我还从“嘎羧仰天长啸,声音 mournful 而又雄壮”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嘎羧对逝去战友的怀念。(板书:吼叫)
教师: 文章不止一处写了嘎羧的吼叫,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写了吼叫?(出示大屏幕:三次描写嘎羧吼叫的句子)想想这三次嘎羧都在叫什么?(学生答:第一次是见到象鞍时的激动;第二次是回到战场时的悲伤。)两次感情一样吗?那此时此刻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又会吼叫什么呢?(学生答:它在怀念逝去的战友,在告别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
(3)聚焦“自埋”,感受嘎羧坦然面对死亡
学生9: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们界定的地方去,它知道有我的*。” (板书:自埋)
教师: 它就这样一直挖着挖着,一直到东方吐白,我和波农丁才走到坑边查看,我们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大屏幕:描写嘎羧在“百象冢”旁挖坑的句子)
学生10: 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深坑, 坑里是嘎羧巨大的身躯, 它静静地躺在里面, 仿佛睡着了一样。我感到很悲伤, 也很震撼,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 此时嘎羧再次凝望着天空它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11: 它可能会想起自己曾经战斗的岁月, 想起那些逝去的战友, 它知道自己已经老了, 不能再为人类战斗了, 所以它选择了这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回到“百象冢”, 与它的祖先们待在一起。
教师: 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就让我们再看嘎羧一眼:土坑约……
学生12: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嘎羧的身体已经死亡,但它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它没有忘记自己是战斗的英雄,所以它选择埋葬自己,而不是被*杀。
(4)升华情感,体会战象精神的伟大
四、 积累拓展,表达对战象的敬意
正是这头战象感动了作者,此时也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大家,假如你现在就站在“百象冢”前你会对它说上一句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我想如果嘎羧听到你们的赞扬和祝福一定会安息的!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精准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 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人物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3. 感悟小说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
1. 教读课
2. 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生诵读课文,教师、学生共同质疑释疑。
学生自主感悟课文内容。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选取材料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引入小说《最后一课》,介绍其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省略)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 分析人物形象:小弗朗士
(1)小弗朗士的人物特征:贪玩、调皮、马虎、不爱学习。
(2)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变化:爱学习、同情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
(3)促使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朴素的爱国情感。
2. 分析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
(1)韩麦尔先生的普通一面:40年平淡教学,有时玩忽职守。
(2)韩麦尔先生的悲凉一面:最后一堂课的无奈与悲愤。
(3)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穿上礼服纪念最后一课、自责和批评、赞美法语、语言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教师总结:
小说通过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塑造,深刻反映了普法战争背景下阿尔萨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认同危机。
《石头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并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内涵,掌握有关化石的知识。
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确《石头书》的象征意义;领悟对话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篇有趣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读题目。
当你们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
同学们都在脑海中冒出了许多问题,很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检查预习
自由阅读课文。
检查预习内容:
贝壳、地壳、藏着宝藏、矿物、煤炭。
主人公是谁?川川和磊磊为了解答问题也像你们一样提出了很多问题!快速在文中找到*,并用直线划出来。
三、深入探讨,理解《石头书》
指定学生朗读段落。就像他们不断追问一样,我们也要像《石头书》中的人物一样,直到解答所有问题。让我们把这种精神称为“刨根问底”。为什么说石头就像一本书?你们了解了吗?再次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你们能找到几个理由(用波浪线圈出关键词句)。
交流:你们找到《石头书》像书的第一个理由是——
A. 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展示图片)同学们看,这些层层叠叠的石头,形似书籍——(板书:形似书)。
B. 石头书上有字(板书:字)
指定读取,其他同学听并在书上用直线画出石头书上的字。
认识波痕和雨痕。
认识矿物,并关注省略号。
石头中蕴含的矿物种类丰富,神奇而美丽。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
C. 石头书中不仅有神秘的字,还有美丽的画(板书:画)
(展示化石图)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交流: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变成了类似“石头”的物体。
通过图片看这个地方的变化过程。指定推测。
D. 读懂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了解了地质变化,我们还能得到哪些帮助?
指定阅读第13节。
所有的石头都可以称为书吗?
只有石头才能成为书吗?
四、领悟对话写作方法,尝试小练习
同学们,《石头书》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地方: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小节?除了第一小节外,其他部分都是——对话。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将介绍的科学知识详细展示,让我们和文中的川川、磊磊一起“刨”出了很多知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写好对话。
小练习:
晚上回到家后:
川川说:“今天我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下一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