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实用3篇)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让学生掌握13个新生字,以及6个常用字的书写。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指导学生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和神态。
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
帮助学生认识新生字,并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司马光在危急时刻的冷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本课共分为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司马光的简要资料,并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司马光的身份和重要*。
出示司马光的头像,介绍他是一位拥有丰富学识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要求他们通过拼音帮助正确发音,并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随机指名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鼓励他们展示他们的理解。
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逐个指名让学生读出。
展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让学生交流记忆这些字的方法,比如“开火车”法。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并通过课文插图帮助他们理解“古时候”的背景和司马光小时候的生活环境。
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比较两个句子的差异,强化他们对场景描述的理解能力。
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情景,并通过朗读练习表达紧急情况下的语气。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小朋友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变化,并帮助他们掌握相关词汇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2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设计了多个问题,帮助他们简单理解课文并掌握资料,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引导概括资料,整体感知
首先,我请几位小朋友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司马光)和发生了什么事(砸缸),以及结果(救出了小朋友)。有些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讲述课文内容。我通过绕口令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帮助他们迅速进入文本。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资料
在讲解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结合这一段的内容来讲讲。”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初步理解了如何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们能够说出是因为玩耍时不小心才会掉进水缸里,有的同学还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这种智慧表现得非常可爱。
在“表演”中理解课文资料
在讲解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观察插图,问司马光在做什么?谁能模仿他的动作?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学生立刻站起来。我让他们到讲台前表演司马光的动作,其他学生扮演其他小朋友,有的呼喊大人,有的立刻跑开。表演司马光的学生做了“高举双手用力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形象生动地还原了司马光的行为。
透过比较理解课文资料
理解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而掌握司马光机智巧妙的解决办法是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1)人物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时,司马光的表现和其他小朋友有什么不同?你能看出司马光是怎样的孩子吗?”学生们比较了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反应,理解了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2)自我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如果你们遇到掉进水缸的情况,有什么办法可以救出小朋友?”学生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提到用抽水机抽水,有的建议用绳子拉上来,有的说用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还有的说可以一起推倒水缸。虽然有些办法不切实际,我依然微笑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感受到回答的乐趣。最后,我问:“你们的办法和司马光的办法相比,哪个更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们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对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案3
这篇文章描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在花园里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其中一位小伙伴意外落入了大水缸。司马光在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时,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冷静和机智,他举起大石头砸破了水缸,成功地救出了小伙伴。这个故事不仅具有生动的情节,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导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保持冷静,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活动和讨论,深入理解了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首先,通过初步的朗读和生字认知,我们熟悉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生词。其次,通过细读每个自然段,我们分析了司马光面对危急情况时的表现和他的行动逻辑。例如,在第四自然段中,我们看到司马光和其他小伙伴们面对突发事件的惊慌和不安,但司马光冷静地选择了砸缸救人,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果断。
此外,课文中的插图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视觉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表情动作。通过这些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伙伴们的惊慌和司马光的决断,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故事的体会和理解。
在导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小组讨论和角*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课文中,不仅是简单地理解文字,更是通过情感的投入和角*的体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所传达的教育意义和人物形象。
最后,通过发散思维训练,我们还探讨了其他可能的救援方法,这不仅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还加强了对应急情况处理策略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总之,通过学习司马光的这个故事,我们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更是在培养自己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保持冷静、果断应对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对于个人成长有益,也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应急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小伙伴》教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