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黄羊说课稿(优秀3篇)
这篇文章是基于《左传》中的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祁黄羊在晋国的故事,重点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高尚品德。这种叙事方式旨在通过简练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示公心和正直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课程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包括: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构成,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借助具体语言材料,理解祁黄羊公私分明、一心为公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文章的理解与应用是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深层含义。
四、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将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初读、指名读和理解文章层次。
讨论、分角*朗读,引导学生理解祁黄羊的品德和精神。
复述文章、进行点评,加深对祁黄羊高尚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
1. 引入
介绍课题,简述祁黄羊在晋国的身份,并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熟悉生字,理解文章大意。
2. 精读与深入理解
指导学生从人物对话入手,感悟祁黄羊的公心和为国精神。
引导学生讨论关键问题,如祁黄羊辞职的原因及其深层次含义。
3. 分析“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中的对话,体会祁黄羊的举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展示其高尚品德。
让学生分角*朗读,理解祁黄羊为公不惜私的品质。
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左传》中祁黄羊的故事,同时培养其正直公正的品质,促进其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塑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文化,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美德的尊重与追求。
《花钟》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与定位
《花钟》是一篇生动优美的文章。根据三年级上册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本课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书写要求“艳、内”等7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描述相同的事物。
3.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感悟鲜花开放的不同描述方式。
难点:基于课文理解,学习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描述相同的事物。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本课时,应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调整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三、学法分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扫除文字障碍,初通文章后,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探究文章意蕴,让课堂充满朗朗书声。朗读不仅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
四、流程与设计意图
本课分为五大环节:
(一)*导入
出示各种鲜花图片。
导入课题《花钟》并提问:生活中见过花钟吗?
展示花钟图片,激发好奇心。
提出问题:课文中的花钟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
第一遍默读,畅谈阅读感受。
第二遍读,标记生字拼音,读准字音。
认读生字词语,理解描写花的词语。
(三)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理解文章开头对鲜花特*的描写。
通过图片识花,找出不同花开放的时间,体会用词的准确*。
对比朗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发现丰富多彩的描述方式。
通过朗读和做动作,想象花朵的样子,体验语言文字的生动*。
(四)积累与运用
填空句子,积累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
尝试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描述秋天的丰收。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花的资料,补充完善花钟。
六、生字书写
分课时书写14个生字,本课书写7个。
关于说课稿3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能与各位一起参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一课多式的教研活动。我们尝试从“让多种信息资源走进《品德与社会》”的角度进行集体备课。下面,我将代表我们学校品德科组汇报这一课的教学设想和实践,并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给予指导。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和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学生参与本课的活动,为后续的“探索水”和“保护水”主题提供了基础,是实现“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目标的前提。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想谈谈我们对学科整合资源的理解。我们学校的品德老师同时也教授语文。语文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品德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这些方法。这是否意味着品德学科不需要这种方式?实际上,新课标提到要“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进行教学”。因此,在本课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自主学习:课前布置资料搜集任务。
合作交流:组织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创编故事并感悟生活。
我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根据主题活动设计了四个板块:
激发情感、导入活动——利用教师资源 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谜语,这些谜语来自网络,描述水的形态和作用,为下一环节“水的重要作用”做铺垫。引入时,老师代入孩子角*,营造紧张和期待的氛围,调动课堂气氛,让老师成为激发学生情感的资源。
探究新知——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
从家庭生活入手,课前布置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课堂上,学生讨论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适时引入人体水分比例的数据,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水的重要*。
讲述学校用水方面,欣赏校园绿化,感受水带来的干净和趣味。
对于社会用水,尽管二年级学生对社会生产的认识有限,可以适当介绍如钢铁生产和食品加工中的用水情况。教师在此环节中发挥引导作用。
情感体验——利用儿童的资源 新课标提到,课程目标应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在“假如生活中没有水”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环节,让学生分享停水带来的不便,活跃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没有水真的不方便”。
不仅仅感受“不方便”,还要引导孩子学会“负责任地生活”,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震撼的图片展示极端缺水的情景,再创设“缺水王国”的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角*并编故事,从创造*活动中生成珍惜水资源的愿望,为后续主题打下情感基础。
拓展升华——综合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学生应从生活和课堂体验中获得感悟,最终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课后布置“当小小宣传员”的作业,让学生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宣传水的重要*。我们追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境界。
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深刻感受到,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有限,而师生合作创造的活动资源却是无限的。只有领会新课标精神,明确《品德与生活》的教育目标,深挖教材,才能实现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谢谢大家!
下一篇:《山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