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反思(专业3篇)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授这首诗时,我运用了“创设情景、感染氛围、情景朗读”的远程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情景。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共享生活乐趣,我让他们对夏季荷塘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感*认识。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学生的视听和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作为教师,我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我深知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运用他们喜爱的*彩和熟悉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从中获得乐趣。通过深情的音乐朗读,我将诗中的情境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意识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值得向往。
二、利用资源,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传统上,学生对诗人的理解仅限于书籍查阅或教师口头介绍。然而,在我的课堂上,我通过音乐和视觉的配合,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美妙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中深入了解诗人,印象更加深刻。
三、利用资源,轻松掌握诗中的字词。
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充分利用远程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像小老师一样参与教学、进行荷花采摘或者玩捉迷藏等活动,以及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像生活一样有趣。特别是在书写指导方面,我不仅通过远程资源展示生字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动态地理解笔画的顺序,还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加深他们对汉字美感的认识,同时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诗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想象力和对诗句意境的理解通常较为肤浅。因此,作为教师,我充分利用资源,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物,使其更加清晰、直观和精确,以便学生更容易观察、想象和探索。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帮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诗歌的知识和技能。
《池上》教学反思2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以质朴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的形象,使其栩栩如生,仿佛能够跃然纸上。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听老师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心中对诗中情景的想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得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学生们对于理解诗意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因此我更注重引导他们想象。
这首诗对学生而言,理解并不困难,因此我花了不少心思在引导他们的想象力上。例如,我指导学生联系诗中的“莲叶何田田”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出荷花池的美景,探讨小娃采莲的动机和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通过想象体验池塘的美丽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诗人为什么要把“偷采白莲”的小娃写入诗中?对于这个小娃,学生们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畅所欲言。有些学生认为小娃在荷花池中看到了饱满的莲蓬子,因馋忍不住偷采了几个;有些则认为小娃未经大人同意,小心翼翼地采摘了几个莲蓬子;还有些学生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偷采果实的经历,比如枇杷、桔子、西瓜等,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和轻松的气氛。
这些不同的观点表明学生们在思考和探究这首诗中的主题和意义时,发挥了创造力和深度思考。这种过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并关注学生对教材的个人体验和感受。
最终,学生们认识到,“偷采白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偷盗行为,如果小娃真有意“偷”,行动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痕迹。诗人描绘的小娃更多地体现了他的天真和可爱,突显了童心与童真的魅力。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3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
一、紧扣课题,质疑激趣
上课开始,我就设计问题: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随即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并进行探究。
二、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中,抓住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三、回扣课题,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是一个一丝不苟、勤奋好学、做事专注(忘我)的人之后,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来解决“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因为青年“每个星期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所以,金鱼的特点和样子已经记在他的心里,也就是“金鱼游到了心里”;因为心中有了金鱼的形象,所以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是原因,“鱼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并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