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3篇)

| 我的文库

一、班级情况分析: 班级内学生的数学基础大致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课程内容,然而少数学生反应较慢,学习方法较为僵化,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且缺乏辅导支持,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跟上课程进度。对于能够跟得上课程的学生,他们上课时表现活跃,积极参与讨论,专心听讲,作业完成质量较高,学习态度较为积极,并能在课后自觉复习,当然,这与家长的监督有着密切的关系。部分学生在解题时较为高效,能迅速找到解题方法,并且能够使用一些简便的技巧。然而,也有一些学生仅能依赖老师提供的方法,遇到稍微变动的题型便感到困难。个别学生的学习进展缓慢,尽管老师已尽力讲解,但依然难以掌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涵盖以下主要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与减法、统计以及数学广角等。教材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与*质,掌握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理解小数点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小数大小的变化,掌握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掌握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学习并应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认识并掌握三角形的特*,能够根据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进行分类,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质。

初步掌握物*置的确定方法,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分析数据变化趋势,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逐步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生活中的小数,使用线段图来形象地表示数量关系,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和认识图形,在前三年半学过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整理和提高,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边长和面积的计算。

掌握小数乘法,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质及乘法运算定律,并通过简便运算提高口算、笔算的熟练度。

理解小数的意义与*质,并能熟练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与口算。

快速掌握并理解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上,通过多种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计算能力。

深化对直线、线段、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理解,并学习基本图形的作图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辩证法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的重、难点:

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混合运算及应用题:重点在于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解答文字叙述题,并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检验解答方法,理解统计图与表格的分析,以及计算平均数。难点在于正确进行混合运算,列出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掌握应用题的解法并能进行检验。

小数的意义和*质:重点在于理解小数的基本意义和单位,掌握小数的*质并能运用先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近似数的求解。难点是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其*质,能根据要求准确求近似数。

小数的乘除法:重点在于掌握计数方法,理解小数乘除法可以借助整数简算方法进行简化运算。难点在于正确理解小数的概念,精准进行简算*作。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重点在于掌握这些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难点在于画三角形的垂线与平行线以及熟练应用各种图形的特*。

五、教学措施:

强化思想教育与学习目的*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及时反馈。

针对后进生进行课内辅导,通过互帮互学的方式帮助其弥补知识短板。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及推理能力,促进思维的灵活*与创造*。

精心备课,认真设计练习,确保每节课的教学质量。

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与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对每一位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进度表课时安排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景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思维方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比以前有了显著提升,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式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为学习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全班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大致相当,但在计算速度、参与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能够按照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课堂上遵守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完成作业,并能勇于提问,解决不懂的问题。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较差,课堂上容易分心,缺乏学习的主动*和目的*,个别学生不愿开口发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效开展课堂讨论、提升学习效果,是本学期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涵盖了以下几个知识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以及综合与实践活动等。其中,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内容由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移至本册,安排在大数的认识单元后,帮助学生在理解大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的应用。条形统计图原本分散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现已合并至本册,以便集中讲解并加深学生对数据表达和分析的理解。

本册教材的重点包括: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包括: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等计数单位,理解自然数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够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及亿以上的数,学会“四舍五入”法进行近似值计算,培养数感并感知大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为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学会相应的估算和验算方法。

能口算整十数除以整十数,整十数除以几百几十数。

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理解它们的区别;了解常见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能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并能按指定度数作角。

认识垂线和平行线,能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其描述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

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和书写整洁的习惯。

三、教学中采用的具体措施:

大数的认识:突出数的概念教学,重视数感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学生对大数的感知。

加强数的概念教学,注重我国的计数规律。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介绍数学的历史和背景知识。

计算教学:改善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笔算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

在笔算教学中渗透口算、估算、简算等计算方式。

图形与几何教学:注重对几何概念和图形本质特征的理解,主要措施包括: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体验和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

设计富有趣味*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

统计知识教学: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具体措施如下: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逐步引入新的统计概念。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意识。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的现实意义。

数学方法渗透: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加法运算定律 : 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 : 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运算定律的简单运用 : 将学习到的运算定律应用于实际计算,进行简便运算。

二、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计算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

3.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学科本质。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五大运算定律。

2. 难点 :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五大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措施

1. 感*认识,促进迁移 : 教学中注重运用直观教具、图形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运算定律的感*认识,并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 联系生活,促进内化 : 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 课时 | 内容 | 课本内容 |

| ---- | ---------------------------------------- | -------------------------------------------------- |

| 第一课时 | 加法的运算定律 | 例1、做一做、例2、练习五1--3 [P27、28、29、P31] |

| 第二课时 |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 例3、练习五4--7、你知道吗?[P30、31、32] |

| 第三课时 |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 例1、例2、做一做、练习六1、2[P33、P34、P35、P37] |

| 第四课时 | 乘法分配律 | 例3、做一做、练习六5、6[P36、P38] |

| 第五课时 | 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 练习六3、4、7、8、9[P37、P38] |

| 第六课时 | 简便计算(一) | 例1、做一做、练习七1、2、3、4、5[P39、P41、P42] |

| 第七课时 | 练习课 | 例2、练习七6、7、8、思考题[P40、P42] |

| 第八课时 | 简便计算(二) | 例3、练习八1、2、3[P43、46] |

| 第九课时 | 简便计算(三) | 例4、练习八4、5、6[P44、46、P47] |

| 第十课时 | 练习课 | 例5、练习八6、7、8、思考题[P45、P47] |

| 第十一课时 | 营养午餐 | [P48、P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