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活动工作总结(优秀3篇)

| 我的文库

5月9日至5月15日是我市“防灾减灾周”。为增强广大师生和家长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普及相关知识并提升自救互救能力,依据区教育中心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有效组织,提前部署

防灾减灾活动工作总结

二、加大宣传力度,自5月8日起,我校开展了以下宣传活动:

1. 利用广播站每天循环播放防灾减灾知识,包括消防安全、防溺水、防震自救、交通安全、防踩踏以及预防传染病等内容。

2. 校园内设有512防灾减灾日主题板报以及防溺水安全板报,提升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各班级利用课余时间播放安全教育视频,强化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理解。

4. 每个班级组织制作安全教育主题黑板报,营造全校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5. 各班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制作消防防火、防溺水、防震救灾手抄报,激发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

6. 班主任每天利用上下学的5分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组织演练,强化实战

1. 5月12日上午8:00,我校组织了防震疏散演练。地震信号一响,班主任迅速组织学生躲避至课桌下,待第一波震动结束后,学生们拿起硬物保护头部,按照预定的应急逃生路线有序迅速撤离至*场*。

2. 5月12日上午10:00,我校举行了消防疏散演练。在事先充分准备下,分配到各岗位的教师都能高效履行职责,学生也做好了思想准备,整个疏散过程流畅有序,达到了预期效果。

本次“防灾减灾周”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和演练,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在教师们的精心组织与协调下,学生们在应急疏散中展现出良好的纪律*和高效的反应能力,为今后在灾害发生时减少人员伤亡奠定了坚实基础。

防灾减灾安全主题班会教案2

防灾减灾教育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关乎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更涉及整个社会的灾害应对能力和减灾效果。以下是对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重难点以及教学准备的详细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本课程旨在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

了解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救能力;

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创作防灾减灾主题的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

查找资料、观看视频、自主探究等;

引导学生掌握防灾减灾知识;

通过造型表现活动,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情感态度: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

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

掌握避灾、自救的基本技能;

利用造型表现手法创作艺术作品。

难点:

思考和体会防灾减灾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开展本课程,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查找和准备相关的防灾减灾资料和视频;

准备艺术字、图片或课件用于引导和讲解;

确定学生的分组和角*扮演活动;

准备展示和评价防灾减灾主题作品的标准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介绍灾害的分类,强调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防灾减灾》。

讲授新课:

人为灾害的防护知识:

火灾:通过艺术字展示,“灾”字,引导学生讨论火灾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交通事故:探讨交通规则遵守的重要*,避免交通事故。

意外伤害:通过角*扮演,学生模拟意外伤害场景,理解急救和自救的基本步骤。

自然灾害的防护知识:

展示课件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防护知识。

分组讨论,提出防灾措施,并观察作品中的表现方式。

艺术作品创作:

展示宣传画和艺术作品,讨论其表现防灾减灾知识的方式和效果。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创作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作品,并组织小画展。

作业设置与展示评价

作业设置:要求学生用绘画表达防灾减灾的理念,并组织小画展,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展示评价:评价学生作品时,注重主题是否明确、表现是否生动和细节是否丰富。

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防灾减灾知识的理解,可以:

准备更多的课件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组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作心得。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用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还能通过艺术表达的方式深入思考和体会灾害对生活的重要*,从而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防震减灾班会教案3

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学习谚语和顺口溜,让幼儿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第二,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幼儿演练突发地震时的有序逃生和自救技能,以及躲避地震伤害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准备了以下物资和内容:

地震防震相关的图片和VCD,以视觉和影像的方式呈现地震的场景和防护知识。

防震科普片和防震科普宣传画,用于详细解释地震发生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自救方法。

活动过程: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使幼儿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通过学习谚语和顺口溜,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地震前动物的反常表现。例如,当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进食或狗乱咬时,可能预示着地震的来临。这些谚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通过观看VCD、科普片以及宣传画,教师详细讲解了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的行动措施。幼儿学会了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并进行有序的逃生。比如,在室内时,他们学会躲在坚实的家具下;在教室里,则是听从教师指挥,抱头蹲在课桌下,等地震停后有秩序地撤离,避免拥挤;在室外时,要远离狭窄街道和高大建筑等潜在的危险区域。

最后,我们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了简单的防震演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在提升幼儿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延伸: 为了确保活动的持续效果,我们鼓励幼儿将今天学到的知识与家人分享,或者向他们考验他们的防震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扩展到家庭和社区,共同提高整个社会对地震防范的重视和应对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不仅学会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还培养了观察和反应能力,为应对突发灾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和安全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